[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聚焦产业主战场 深耕工业主阵地—全省工业经济“拼”出发展新风景
正月初七刚开工,就拿下中核汇能5亿元的储能项目订单,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张钊信心满满。这些日子,他统筹调度集团在全省六大园区的10余条生产线开足马力“转”起来。
开局冲刺,开门大吉。
贵州轮胎绿色高端无内胎EV系列新品发布;中伟新材料印尼纬达贝产业基地首条冰镍一体化产线投产;中安科技集团首笔电缆海外订单发往老挝……“快”与“好”成为今年全省新型工业化开局的关键词。
突出优势培育壮大产业
备受关注的宁德时代贵州新能源动力及储能电池生产制造基地,经过一年的施工,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2月6日,在项目建设现场,施工方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专业工程师涂浪告诉记者:“一期项目主体部分预计3月份全部竣工。”
相隔仅仅几公里的“东数西算”贵安新区算力产业集群配套项目工地,50余台施工机械设备正在抓紧场平。
把进一步优化十大工业产业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抓手,贵州突出优势,推动错位发展,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在贵州兴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电解铝车间,复工复产的热情如铝液般火热。“依托‘两网六回’供电优势,我们上百台电解槽得以满负荷运行,日产电解铝液近680吨,就地解决了园区下游企业所需原料,减少铝锭重熔成本和能耗。”在电解二车间主任叶靖眼中,刚出炉的铝液,将是园区铝加工产业链的“大宝贝”。
兴仁“煤电网铝+”百亿级产业集群优势,有力地扭转了“一煤独大”的县域经济格局。
抓好酱香白酒产业“四区多点”产区保护、规划布局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一核两区”,加快发展以数字产品为核心的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全省建设“六大工业基地”的部署背后,是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视野。
龙头舞起来、链条延起来、集群建起来、项目快起来,新型工业化挺起了贵州高质量发展的“脊梁”。
2月1日,全省687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其中聚焦工业发展壮大和“六大基地”建设的新型工业化项目达250个、总投资超2000亿元。
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谋划、高速度推进,全省各地瞄准产业发展布局空白、链条断点和薄弱环节,建立重大项目库,一批批优质项目纷沓而来,带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传统产业蝶变升级。
快马加鞭推动工业倍增
“2022年,我们以相当于上年90%的资源投入创造出高于上年120%的产出,完成工业增加值121.89亿元,同比增长42.24%。”在贵州磷化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光亮看来,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只有深挖资源产业价值,工业倍增才能出实绩。
发展,需要战略定力,更要顺势而为,有时候还需要逆势而上。
今年1月以来,面对磷化工行业整体下行压力,贵州磷化集团快速拿出对策:抓在建项目快投产、抓投产项目快达产,通过湿法净化磷酸这一核心产品(以下简称PPA)实现突破。
有想法,更要有行动。贵州磷化集团以去年新建投产的开阳40万吨PPA项目和即将建成投产的息烽40万吨PPA项目为载体,组建新法人主体,依托集团产业链“向上”消化磷酸,“向下”提供精细磷酸盐,在PPA项目两端实现增长撬动。并且随着新建转型升级项目产能逐步释放,贵州磷化集团今年工业产值有望增长15%以上。
积极响应变化、快速调整重塑,一批企业成长的韧性,折射出贵州工业发展态势向好的真实一面。
2022年,贵州工业增加值和制造业增加值占比都有所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工业税收都实现了较高增长,企业在发展中收获了“真金白银”,发力实体经济成为最大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2022年,贵州工业投资增长9.1%,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25.5%,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没有对贵州市场的足够认知,支撑不了这样的投资速度。有信心,就有未来。”贵州省工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投资将在未来几年实实在在转化为产出,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贡献持续提高、动能后劲增强、质量效益明显,指标看态势,贵州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位于大龙经济开发区的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产线,全年365天都不停产。企业依托“原矿冶炼-原料精炼-新能源材料制造-终端循环回收”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产业链向两端延伸,塑造了行业竞争新优势。
同在园区的贵州凯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项目建设周期比计划提前近一半时间,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春节没停工。连日来,我们围绕项目一期抢生产、广招工,项目二期也正在推进能源评估办理等工作。”展望未来,贵州凯金项目负责人邓学兵铆足了劲。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后发优势、形成竞争优势,围绕工业倍增目标,全省工业企业各出新招,赢取产业晋级的“入场券”,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新兴产业“小苗成大树”。
蓄力创新解难题开新局
2月6日,首钢贵阳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贵钢)节能低碳生产车间,正在下线新型环保复合型易切削钢产品。
“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就是‘本钱’!目前,我们的易切削钢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首钢贵钢总经理汪凌松介绍,企业去年营收25.73亿元、利润3600万元,“绿色增长线”昂扬向上。这家获工信部绿色工厂认证的钢铁企业,名副其实。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基因”,也是破解发展难题的“钥匙”。
坚持以创新思维求突破开新局,全省上下求真务实,群策群力。
将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结合,支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转化。全省432户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有200余项技术及产品实现产业链“填空白”“补短板”。去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
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和市场化运作原则,创新设立70亿元新型工业化基金、17亿元“中小企业信贷通”,新增设立100亿元新动能产业基金等“组合套餐”,贵州大胆创新财政资金使用,统筹各类投融资手段,着力缓解全省工业企业融资难压力。
贵州誉福隆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型工业化基金支持下,实施重晶石精深加工新品开发及生产项目,其中硫化钠等产品可供贵州磷化集团通过无害化处理生产六氟磷酸锂等,实现生态循环,产业提质。
创新激发内生动力,才能形成竞争实力。不久前,经过全球权威认证机构NQA审核认证,贵州新曙光电缆因符合“IATF16949(汽车行业质量体系认证):2016质量管理体系”全部要求,获得进军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国际通行证。
“坚持与创新同行,我们拓展新能源赛道,重点深耕储能、新能源汽车线缆领域。”公司总经理助理申进介绍,公司目前已与比亚迪、上海玖行能源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参与了部分主机厂新车型的项目研发工作。
紧盯前沿,推动平台创新获取更大乘数效应。贵州推动磷化集团等企业与厦门大学等高校组建创新联盟,建成新能源材料创新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等高校创新组建“乌江实验室”,培育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家、工业设计中心15家。
春回大地,向新而生,向实而行,向上跃升,全省上下正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