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 奋力谱写“强省会”新篇章
时间镌刻崭新年轮,留下奋斗者的足迹。
牢牢把握新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机遇,贵阳贵安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描绘出高质量发展的壮美画卷。
踔厉奋发的前行步伐,正化为可见可感的发展硕果。
绿水为墨执青笔,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1月3日,贵阳市首届生物多样性成果展在市民广场开幕。展览上,奇花异果争奇斗艳,引人注目。
2022年,贵阳贵安空气质量优良率100%;28个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优良率96.43%……
像保护眼睛一样呵护青山绿水,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厚植绿色发展鲜明底色,贵阳贵安久久为功、绵绵用力。
确立“生态立市”的新定位,贵阳贵安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为主路径,夯实“强省会”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出台《贵阳贵安以绿色经济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绿色文明四大“绿色行动”,加快打造生态城市、文明城市、创新城市。
发力生态保护,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开展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修复等攻坚行动,并在全国率先建成较为完善的生态文明司法体系。
紧盯生态供给,打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公园1025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29%,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5.06%。“一河百山千园”自然生态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样性维持较高水平。
创新驱动“强工业”,扛起省会担当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
绿色不光是生态底色,更是发展底色。
围绕“四新”主攻“四化”,聚焦“1+7+1”重点工业产业,贵阳贵安把“强工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培育发展新产业集群,重塑竞争新优势,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奏响经济发展“最强音”。
大招商促进大发展。将目光投向产业领军企业、行业隐形冠军、“专精特新”企业,贵阳贵安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同时,在建好用好“两图两库两池”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央企招商、产业链招商、厂房招商、以商招商、乡友招商,通过招商配置各类工业要素。
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磷化工、生态特色食品、新能源汽车、铝及铝加工、健康医药等7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2%。贵阳综保区打造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的“三生”园区。绿色金融全省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启动“无废城市”建设,实施磷石膏“以渣定产”,息烽县建成投产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12家,年消纳磷石膏能力达450万吨以上。全市实现磷石膏“产消平衡”。
“云端”起舞抢新机,“中国数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2022年全国“千兆城市”建设情况,贵阳和遵义通过“千兆城市”总结评估,成功获评国家“千兆城市”。
贵阳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贵阳大数据年度交易额已突破3.59亿元,截至目前,贵阳大数据交易所已累计入驻数据商402家,上架产品607个。
岁末年初,贵阳市大数据产业捷报频传,“中国数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紧扣数据中心集聚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贵阳贵安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达41.9%,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指数达到52,位居全省第一。
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不断丰富数字化治理应用场景。目前,贵阳贵安已经建成全国首个地方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首个市区两级政府一体化数据开放平台,政务服务网上可办率达100%。
八方英才“涌”筑城,汇聚高质量发展澎湃动力——
“何必去远方,美景就在身旁。只要选择贵阳,贵阳就会成为你圆梦的地方。”
在推动“强省会”的新征程上,贵阳贵安多次向各类人才发出邀请。大力实施人才引、育、用、留“四大工程”,吸引更多人才落户贵阳、扎根贵阳、共建贵阳。
优化政策引。实施宽松、方便、快捷的户籍政策,持续推进“筑人才·强省会”在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由37位市领导领衔包保71所在黔高校,精准开展送岗位、送政策、送服务活动,多渠道促进青年就业创业。
多方联合育。聚合各方力量、各类资源、各种要素,推动产业、就业、专业、创业“四业联动”,紧扣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专业学科设置、人才培育模式,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在产业基础研究、新兴领域、交叉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突出精准用。坚持唯才是举、唯才是用,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健全落实技术入股、股权期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政策,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强化服务留。加快人才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升级改造青年人才“筑梦驿站”,深入落实“优才卡”服务制度,用好“筑人才”App等线上线下平台,帮助解决教育、住房、婚恋、育幼等服务保障问题,千方百计降低城市综合生活成本。
责任编辑:金彦希
网友评论